朱温回到开封,正高高兴兴在宫中等待潞州前敌的好消息。他以为周德威一撤兵,潞州必被攻破。谁知却等到李存勖亲自带兵攻破潞州夹寨,梁军大败的军报。没过几天康怀贞带领几百名败兵逃回大梁,跪在梁太祖朱温面前向他禀报三垂岗兵败的详细情况。朱温十分后悔自己轻视李存勖所导致的这次失败,没有处罚康怀贞等逃回的败将,只是说了一句类似曹操兵败赤壁时说的话。他说:“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不亡也!至如吾儿,豚犬耳。”
晋军解了潞州之围,进军攻打泽州。梁军守卫泽州的是刺史王班。王班在军中根本没有威信和能力,部下都不听他指挥,眼看泽州就要失守。正在这时带兵去增援潞州的龙虎统军牛存节听到潞州兵败的消息,对部下说:“泽州是我军要害之地,不能丢失。虽然没有昭旨,也应当去救援。”于是他带兵赶到泽州。晋军包围泽州百般攻打,牛存节与晋军苦战十三天,直到刘知俊带兵来到泽州,周德威带领的晋军才退保高平。朱温为表彰牛存节守卫泽州之功,提升他为六军马步都指挥使。
李存勖三垂岗大捷,回到太原休整军队,赏赐立功将士,任命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他下令各地荐举人才,罢黜贪官污吏,减轻徭役和赋税,剿灭盗匪,训练士兵,竟把河东治理得井井有条。
正在北方战事暂时停止的时候,淮南又起战斗。楚王马殷派兵攻打鄂州,守卫鄂州的淮南知州秦裴打败了楚军,取得了鄂州保卫战的胜利。虽然淮南在对楚军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是弘农王杨渥却在宫廷斗争中丢掉了性命。
淮南左牙指挥使张璟、右牙指挥使徐温联合杀掉了杨渥的亲信掌握了淮南的军政大权,这就使杨渥非常痛恨这两个人。杨渥决心要除掉张璟和徐温,可是他由于没有了亲信将领,已经没有力量与张、徐二人斗法了。而张璟、徐温也害怕杨渥真的利用杨行密的旧将及往日的威望夺回失去的权力,杀掉他们二人。于是二人密谋干掉杨渥平分淮南之地向后梁归顺称臣。
五月初八,正当北方战火暂熄,河东取得三垂岗大捷后不久,张璟派其党羽季祥闯入弘农王杨渥的寝殿,将杨渥杀死,对外假称杨渥是得暴病而亡。初九张璟便把文武众官集中在大堂,堂上两边都是拿刀拿枪的军队。张璟威风凛凛的站在台上问大家:“嗣王已经去世,军府大事应该由谁来主持?”大家面面相觑都不说话。沉默良久,突然府中幕僚严可求说道:“军府事情至大,四境多有忧患,主持大事自然非公莫属,但是您马上主持军府大事可是太急促了。”张璟听了严可求的话很不高兴,问道:“为什么说太急促了?”严可求答道:“刘威、陶雅、李遇、李简都是先王旧将,公今自立为王,他们肯低头成为您的属下吗?不如立幼主您辅佐他,别人就不敢不听从。”张璟听了严可求的话沉默了好久。这时严可求偷偷写了一张纸条,交给手下人,这人便悄悄溜出大殿。不一会突然来了一位后宫太监进殿,说有王太后旨意,于是打开信旨读了起来。这原来是杨行密夫人史氏的旨意,内容如下:“先王创业艰难,嗣王不幸早逝,按顺序应当立杨隆演为主,诸将不辜负杨氏,应该辅佐帮助他。”听了史氏人的旨意,群臣纷纷跪倒,口称“谨遵太夫人旨意。”张璟一见众意难违,于是也跪了下来,表示愿遵从旨意拥戴二公子杨隆演为淮南留后,东面诸道行营都统。
张璟谋杀了杨渥,又怕徐温与他分权,就下令委任徐温为浙西观察使镇守润州,将徐温调离权力中心。严可求去见徐温,说道:“你如果舍去牙兵到外藩就任,张璟肯定会把杀死杨渥的罪名按到你头上。”徐温向严可求问计。严可求说:“张璟刚愎自用不明事理,你听从我的计策,我为你办这件事。”严可求先去找淮南行军副使李承嗣,对他说:“张璟阴险毒辣,他要把徐温调到外地,这件事对你很不利。”李承嗣深以为然。严可求又去找张璟对他说:“你把徐温调往外地,人们都说你要夺他的兵权进而杀死他。这样做会失掉众将之心,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张璟只好说:“徐温自己想去,并不是我的意思,事情已经这样了,我该怎么办?”严可求说:“阻止徐温去外任很容易。”第二天严可求邀请张璟和李承嗣一起去拜访徐温。见到徐温以后,严可求就板起面孔责备徐温说:“古人不忘一饭之恩,何况你是杨氏的老臣。现在幼主初立,正是多事的时候,你怎么能躲到外地去享清闲呢!”徐温自然明白严可求的意思,回答道:“多谢各位提示,我不敢再独断独行。”
徐温留在扬州之后就和严可求商量除掉张璟。严可求说做这件事情非钟泰章不可。钟泰章时任左监门卫将军,负责扬州城内安全保卫。徐温命令与钟泰章是朋友的翟虔去联系钟泰章,钟泰章也恨张璟跋扈,同意去除掉他。钟泰章集合了三十几个亲兵弟兄,一大早就闯进左右押牙指挥使庭干掉了张璟及他的一帮亲信。
杀掉张璟以后徐温就把杀死弘农王杨渥的事全部安在了张璟头上,仿佛他是在为杨渥报仇。徐温还将参与此事的纪祥等人在广场上车裂处死。徐温把自己做的这些事进宫向太夫人禀告,太夫人非常恐惧,因为她知道徐温实际上是和张璟一样的人。于是哭着说:“我儿年幼,遭此劫难,只希望让我母子回庐州,这就是你对我们的恩惠了。”徐温回答:“张璟弑主叛逆,不得不杀,夫人请自安。”杨隆演任命徐温为左右押牙都指挥使,严可求为扬州司马,从此以后淮南大权完全落入二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