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二月,李自成在这个时空开启了对自己对开封城的第一次进攻。这位驿卒出身的当世豪杰,在夺取洛阳之后,听从李岩建议,以宛洛为基础,安抚四方,分田于民,招抚百姓。目前治下民众百余万,新练精兵三十万,瞬间席卷豫北大地。他的行为也随着屡次大胜而逐渐发生改变,不再四处流窜,而选择在开封与官军硬碰硬。他从心底觉得,自己或许真的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夺取这朱明的大好河山。
在兵临开封之后,他一改昔日的匪气,高声宣告此次进军志在夺取天下。诸将之中,有不听号令、恣意进退者,斩;有敢于滥杀无辜、抢掠财物者,斩;有畏缩不前、贪生怕死者,斩。一时间军令齐整,士气、军心为之陡然一变,势在夺取开封。
天下雄城,以南北二京为最,紧接着便为西安、开封、洛阳等少数几地。开封城经过宋金两代的不断加固,元明二朝的连续整修,高大或许稍逊二京,但坚固难攻的程度却丝毫不逊。况其为河南省府,地处中原,南北纵穿,东西贯向。失开封则丢河南,河南无保则中原尽无,中原不保则河北之咽喉断。农民军如要在中原成事,必攻开封;而明廷想要逆转形势,也必救开封。
这必然会是一场恶战,而无论是进攻的农民军,还是防守的大明官军都会竭尽全力。李自成二十万众齐聚开封,崇祯帝严令傅宗龙、杨文岳、汪乔年等部驰援开封。但朝廷援军未至,开封的保城之战,便在河南巡抚高名衡以及总兵陈永福的主持下先行爆发。
高名衡知人善用,将守城之责全权委托给经验丰富的军中宿将陈永福。后者当仁不让,上任之后便仿照昔日于谦守北京城的模式,令诸官各领其责,分兵把守。
开封城共有五座城门,城中留守官员甚多,每处都拨一要员总揽其责。左布政使梁斌负责东门,右布政使蔡懋德守卫曹门,管河同知桑开第驻守北门,开封府知府吴士讲坚守南门。开封城只有西门是直门,且直对洛阳方向,是农民军进攻的重点,由巡抚高名衡及总兵陈永福负责,守道苏壮、推官黄澍协助。
开封府库尽开,从中取出白银四十余万两,周王亦从私库之中拿出白银五十二万两,合计近百万两白银。既用以购买粮食,也用来招募百姓入军。开封街市按照地理位置被划分为六十四坊,以城中有名望的乡绅士人担任社长,维持城中治安。米粮店铺尽被官府掌控,每天按量进行配给。差役狱卒尽皆上城,护卒仆役全部助防。
同时,周王悬赏征求敢死之士。民间人士敢于出城斩获一颗闯军头颅者,赏银五十两。在城上射死一人者,赏给三十两白银。射伤或用砖石打死一人者,奖励十两白银。在如此高的赏格之下,城中百姓纷纷自找武器,争先登城。
开封有原住人口有三十余万,加上逃难入城的百姓,人口已近五十万。不知是对农民军历来的烧杀奸淫的固有印象,还是官军的宣传实在有效,大部城中士民对李自成的劝降书完全置之不理。乡绅、士民、商贾纷纷跟随官军,每日间便有大量百姓登城御敌,协守百姓的数量竟然是守军的数倍。而且这个数量在不断增加,官军守城兵卒不足的劣势迅速得到弥补。在李自成击破丁启睿之后,开封城便征调了不下一万的乡勇,还有数不清的青壮。
李自成看劝降不成,而杨文岳又有从河北渡河增援的迹象,便不顾火炮还在从洛阳运来的路上,直接发起了强攻。
闯王大部聚于西门,驱使临近的大批乡民,将门板、大车之类送到城下竖起起来,以遮挡从城上打下来的矢石。真正的精锐士卒混在乡民中间,奋勇冲到城下,用铁?凿下城墙外面的砖石,从城墙内部掏挖出一浅洞。人躲进洞中,矢石不能击中,昼夜筑掘,很快在开封城墙之上挖出了二十余处大洞。妄图到时候将洞洞连在一起,填塞火药,以炸塌开封城墙。
古人建造城墙之时,每隔一段距离,会在城墙向外突出位置建一个矩形长台,称为敌台或者墩台。因为它前凸向外,极其类似马脸,因而俗称“马面”。这种设施可以消除城防的死角,从侧面打击城下之敌。
但农民军齐聚西城之外,攻势迅猛,原有的马面数量不足,防守变的十分被动。士卒为抵挡城下射来的的炮子和箭矢,在城垛口挡上桌面和门板,但却轻松被炮子打透。
书生张坚设计悬楼,用坚固的厚柏木板制成,跨度三个或者五个垛口,突出在城墙之外,可容十人。悬楼能够抵挡炮火,里面士卒直接向下抛扔柴木,以打火罐和炮石为火引,既杀伤不断打击城墙脚下挖的农民军。又在城下燃起了熊熊大火,以阻挡农民军的后续兵力到达。而洞中的农民军炙烤难耐,纷纷暂停挖掘,向后逃窜。
挖墙不行,农民军又采取挖地之术。在远离弓矢射程之外,七竖八横,挖地道而行。数日之间,便直达城墙之下。城中守军以瞎子藏于瓮中,仔细聆听,确认农民军地道方向。再从城中向外挖掘,在连通之地,先以烟熏,再以水灌,强横将农民军逼出地道。
挖掘地道耗费数日,最终也是徒劳无功。
在火炮运抵之后,闯军更加强横。以火炮轰击城墙,妄图打开缺口,以云梯攀爬上去。但开封城厚坚固,即使是火力最为强大的红夷大炮,落在上面也不过掉一小口。即使好不容易轰出一个缺口,但刚一停止,那样的缺口就被城中守军修葺完毕。
李自成在开封城外猛攻半月,损兵数千,但始终连开封城的边角都没摸到。反而使城中的那些乡勇、青壮对如何守城变的更加熟稔,城中士气高涨,民心大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