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名之所以当机立断要把何平敏收归麾下,主要因为何平敏是个落魄文人,像这种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对朝廷根本就没有什么好感,再加上这几年官府横征暴敛,搞的民不聊生,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忠君思想了。【更多精彩请访问】
尽管何平敏只是一个秀才出身,但视野却非常宽阔,人也非常聪明,不仅能正确的领会吴名的意思,还能够举一反三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两个人越说越投机,吴名大有相见很晚的意思,当然要把他给收下了。
而庄敬航则不一样了,首先他是进士出身,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对于朱明王朝还是很忠诚的,虽然在京城等了大半年也没有得到什么官职,愤而辞官,但他的这种忠诚是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去掉的。
除此之外,像庄敬航这样的士大夫绝大多数都喜欢清谈,让他们高谈阔论可以,但要让他们做事实可就差远了,属于眼高手低的那种人。再加上这家伙昨天在邓谦面前一直抻着,吴名在不了解他之前当然不会收留他了。让他回去写出一个节略来,就是对他的一种考验。
第二天一大早,何平敏和庄敬航就先后来到了吴名的办公室,看到他们两人的眼中都充满了血丝,不用问也知道这两个人昨晚上都挑灯夜战了,由此可见,这两人真心投奔吴名的心情有多么迫切了。
对于这两个未来的行政管理人员,吴名可不敢怠慢,不管他们能不能成为自己的好帮手,但起码的尊重还是应该给人家的,这也属于千金买马骨吧。
刚在会客室里坐下,何平敏就掏出了一摞厚厚的文稿:“家主,这是我写的节略,请您审阅!由于我对情况不太了解,难免有漏误之处。”
吴名接过了何平敏的文稿,眼睛的余光却看到庄敬航的眼睛闪现着一丝不豫之色,那意思是说,我这个进士出身的县令没有先交节略,你怎么到先递上去了?看你这个样子最多也就是个秀才吧,圣贤书就没有教过你尊卑长幼吗?
吴名虽然看出来了,但却没有吱声,因为他知道,让手下的人形成铁板并不是件好事,这倒不是说他害怕这些人会联合起来造他的反,关键是想把竞争机制引进来,就像那三个大队长似的,都憋着一股劲想争第一,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他们积极性,把事情做好。
奇怪的是,吴名接过何平敏的文稿并没有马上看,而是把目光投降了庄敬航,虽然这个动作很微不足道,但也让庄敬航感到一丝得意。
“主公,这是我写的节略,请你斧正!”
庄敬航说完之后还很得意的看了看何平敏,看到他这个样子,吴名一阵扶额,庄敬航这个家伙真是太不要脸了,我还没答应收留他,竟然连主公都喊出来了,这不是想造成既成事实吗?
“正行先生,你现在还是称呼我吴先生比较好,究竟咱们以后能不能共事,还要等我看完节略,长谈之后再定!”
吴名发现,他说完这句话,何平敏的眼睛里也显出了一丝得意,意思是说,这下子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了吗?我称呼吴名为家主,证明我早就是他的手下,虽然我还没有得到他的聘任,但从目前来看,显然我们之间的关系要比你近一点。
节略虽然递上去了,但吴名会先看谁的哪,庄敬航和何平敏又开始着急了,很显然他们都认为对方写的节略和自己的内容相同,吴名先看了谁的节略,就会有先入为主的念头,剩下的那一个人可就危险了。
尽管很着急,但两个人自持身份,谁都不愿讲出来,只能眼巴巴地瞅着,就在这时他们看到吴名突然站了起来:“二位先生先在这里喝杯茶,我还有点公务需要处理,过一会就回来。”
庄敬航和何平敏都不是傻瓜,看到吴名顺手带走了他们两人的文稿,就知道吴名说的是一句推话。所谓的公务实际上就是去看他们写的节略去了,这下子两人也不用争了,总不能跟着过去看看,吴名先看的是谁的文稿吧。
吴名走后,两个人各自端着一杯茶品了起来,气氛也有些低沉。他们却不知道,吴名此时正在隔壁运足功力听着这边的动静,他想听听,谁先开口讲话。
“咳咳,请问先生尊姓大名?”先讲话的竟然是何平敏,没想到这个人还很有点胸怀呢。
“不敢,鄙人姓庄名敬航,字正行,崇祯九年的三甲进士,敢问兄台尊姓大名!”后讲话的庄敬航话音里带有一丝得意。
“不敢,学生姓何名平敏,十四岁那年县学第一名考取秀才,由于家境贫寒,无法参加府试,因而错落至今,但我始终认为有才华并不一定是进士,山野之中也有大贤,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整个天下撬起来。”
坐在隔壁办公室的吴名,听到何平敏的话也不由得笑了,这个家伙伶牙俐齿一点也不不愿意吃亏。我昨天晚上刚和他说了这句话,他今天就用来对付庄敬航了,都说古代文人相互轻视,看来还是真的。
不过又一想,这也是很正常,就像后世的应聘一样,如果同时有几个竞争者,谁也不会谦让的,看来这两个人都误会了,以为自己会只聘请一个幕僚,为了一个名额在这里掐上了。
接下来吴名也没有再运功听这两个人的谈话,不过在心里对这两个人却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古代文人的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在这两个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把两人的文稿都看完了之后,吴名琢磨了一下,又拿起来看了一遍,单从文笔上来说,进士和秀才显然不是在一个水平上,庄敬航的节略写的辞藻华丽花团锦簇,由于担任过一任县令,对行政管理这方面还是很有心得的,特别是他提到的乡村保甲制度,到是让吴名高看了一眼。
明代虽然也建立了保甲制度的,但都是由乡绅和宗族来管理农村,这样的做法弊端很大,政令不通,还会引起宗族之间的械斗,甚至是引起大乱子来,李自成造反之初,依靠的不就是他们李家的宗室吗?
而要庄敬航所设想的保甲制度就不一样了,按照五十户为一保,一百户为一甲,保长和甲长由村民选举,然后由官府考察任命,乡绅一律不得插手政事,这样就可以保证政令的畅通,让老百姓眼里只有官府而没有乡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