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测谎结果不能做参考,但当时还是对梁某重点调查了,他家里的资金、结交渠道、购买、盗窃赃物……每个细节都证实他不可能也确实没有得到一颗蓝色原钻,没有证据证明他与此案有关。(.)
听到一台能做直接证据的测谎仪,梁某眼角有细微的收缩,“你拎拎清楚,我有精神病,不管测出什么结果都不能做参考,更别提当证据了好吧!”
即墨道:“已经联系心理医生给你做鉴定。”
“哈,真该让你看看你自己的表情,刚刚一瞬间已经泄露了你的内心,”夏雨道,“你当年是不是真病得那么严重都值得怀疑,估计就是小抑郁加心情不好罢了,弄个精神病证明占国家的便宜。”
梁某当然不承认,哪怕心理医生证明他没有精神疾病,哪怕测谎仪证实了即墨的推论,他都咬死不认,直喊冤枉。
当年公布高空抛物砸人的原钻的价值就是让嫌疑人露出马脚,那时候梁某都没有出来,现在更不可能承认了,每每言辞凿凿,令人觉得真的冤枉了他。
但即使他再强辩,他的诈骗罪是无疑的,首先断了他的国家补助,给他开假证明的医生停职检查,梁某骗取国家补贴数额巨大,已构成诈骗罪,先关起来,至于他是不是认母亲的高空抛物罪,不重要了。
梁某这种人似乎都不愿意搭理他,即墨开始在绿化带中挖钻石,这件事吸引了所有的人注意力,梁某在看守所还发生过忘记给他派饭的事,他饿得直叫唤,“你们还给不给吃饭了?我饿啊!虐待啊!……”
看守这才想起他来,“这还有个人呢?不好意思,外面出大事了,搞得忘记你在这了,等着给你拿饭去啊。”
梁某的案子审得也非常快,法官高松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尽管梁某一个劲喊冤,律师强调证据不足,但法官还是将梁某认定为其母高空抛物的同案犯,另外犯有诈骗国家财产罪,鉴于给被害人造成的伤害巨大,数罪并罚,判处二十年刑期,继承的遗产包括两套房子、存款60万,就是梁某现在的全部财产了,全部没收做被害者赔偿。
梁某被以最快速度草草扔监狱,他这种人,好也好,坏也好,喊冤也好,忏悔也好,都懒得理他。
当时五分钟就判完了,梁某庭上自辩说:“……我这些年只给欧阳家募款买了轮椅,这二十年对欧阳家的帮助不比任何一个其他邻居多,为什么?这是因为我没有愧疚之心。”这里他还特意停顿了下,“我为什么没有愧疚之心?你们想想就知道,因为根本就不是我干的!我如果知情,会这么坦然么?我相信我妈妈……”
高法敲锤打断他的自辩,直接给他多加了两年刑期,凑了个整数。
一审之后梁某以证据不足为理由提出上诉,上诉驳回后再次提请上诉。
不过根本没人关心,本来就不想放精力在这种人身上,正巧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即墨身上,更准确的说,是所有人都无比震惊地关注着即墨在普通小区绿化带挖钻石。
一颗34克拉蓝钻,
一颗78克拉蓝钻,
一颗168克拉超级蓝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蓝钻只有126克拉!
通过仪器探测,一颗颗钻石被挖出来,颗颗都是罕见的蓝钻。
小区住户不知道钻石的重量,甚至不确定这在挖什么,后来才隐约听说是在挖钻石,二十年前造孽的那颗就是这绿化带里捡的。
捕风捉影的事他们也不确定是真的,但这就疯了知道么,我们住几十年了,天天就在这旁边走过啊,天天就旁边晒太阳、摘菜、运动,就在旁边!不到一米远,甚至就在脚下。
整个小区都抑郁了。
小区的清洁工去看心理医生,这些原钻真的埋的不深,二十年前,有次他捡绿化上的垃圾的时候看到一个尖角,以为是石头。当然,其实也不能确定就是蓝钻,或许就是石头。
小区的物业高管真疯掉了,有次重新铺草坪,工人挖出石头就扔到垃圾车就运走了,他路过,亲眼看到一个工人想把一块“小石头”敲碎,他还说了一句:“别偷懒,敲石头干什么?”
现在想来,那个不是想敲碎小石头,他是隐约意识到什么,想确定这颗小石头敲不碎。
这段记忆原本淡忘,再想起来每个细节都在眼前闪回,物业高管反复跟老婆念叨:原钻没打磨是跟石头一样,比石头还丑,农民工没见识认不出来,我应该认得出来啊,我还给你买过钻戒……
物业高管看了一段心里医生,后来彻底丧失劳动能力进精神病院了,这个是真的。
除了梁某妈捡到的那颗还有多少钻石在小区绿化中?还能挖出来多少?这些价值连城的原钻怎么会在这里?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太多的疑问激动人心。
判完梁某的高法官进了办公室就对法警说:“我听说有人来投案自首说自己捡到两颗不知道是钻石,一直放家里,但不知道自己捡到的是钻石,太有意思了!这种情况是否构成非法占有罪将会有争议,别跟着我了,赶紧去打听打听案件的排期,我们要接这个案子。”
“对!如果审相关案件就有权限知道更多钻石案的内情了。”聪明的法警道。
“那还不快去。”
“是!”
从小区土中一共挖出五颗原钻,有几颗被当石头扔掉,垃圾场找到六颗,有一颗被认出,已经进入黑市市场,即墨已经追回,放出的消息得到几百条可疑回馈,通过线索又找回五颗。
此次一共找出17颗钻石。
最快的时候一天找回4颗,折合价值一百亿左右,经过找回速度的高峰之后,速度渐渐慢下来了,第17颗之后便没有了进展。
“你能确定是真女族拿出来那一批中的么?”夏雨问。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