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面上,高阳县县尉,就是这个县长周扒皮的妻弟,这同样是他花了大价钱,从河间国新任国相辛评那里买来的,而且,价格还在他的这个县长之上。
为何?
辛评虽然人很贪婪,但是,他并不是傻子,心里面很清楚,若是一个县,乃至一个郡国的郡太守或者都尉,全都被一个家族所控制的话,这个县,甚至这个郡国的控制权就全都落在了这个家族的手中,这是上位者极为不愿意看到的一种情况。
在这个时空里,大汉天下十四州之地,原本,作为穿越者的金珏未必会对所有割据一方军阀们多能够产生影响,可是,他在控制绝大多数益州疆域之后,所作出的一个决定,却几乎成了所有军阀都遵从的标准,当然,这里面要排除那些已经变得比较昏聩的军阀,比如说袁谭。
这个决定,就是立即在益州全部郡国,恢复已经被东汉王朝建立者——汉光武帝刘秀废除了近两百年的郡都尉一职。
不仅如此,金珏还增加了郡丞或者县丞的权限,使得其治下一个郡,乃至一个县的三个由官府任命的主官,其职责虽然不同,但是,其拥有的权力大小却是等同的,这就是初级阶段的地方制三权分置。
总结来说,金珏结束了一郡国太守,国相,乃至县令,县长一言堂的局面,在地方上形成了郡国县三主官三权分立。
三个主官意见不同意,的确是会在一些比较紧急的时刻耽误事情,比如说,在郡国县遭遇到敌人进攻的时候,三个主官意见若是不统一的话,即便是郡都尉或者县尉掌握了兵权,他也只拥有凭城守城的指挥权利,而没有带兵出城,甚至是跨境迎敌的权利。
在金珏所建立的军政两个体系当中,县尉和别部司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官职,县尉的主要责任,就是控制该县的兵力,最大的职责范围,也就只有保护好自己县境内百姓们的安全,最小的职责范围,就是保护好县城。
而别部司马属于军队编制,并不属于地方管辖,等到益州境内突然发生的蛮族大暴动被彻底平息之后,金珏会将之前驻防在益州中部六郡境内各县境内的别部司马所统管的军队,一次性裁撤掉,或者将之转移到南中地区,亦或者汉中郡,将地方安全全权交回给郡县一级的地方官府。
金珏所制定的这些规定,能够最大限度避免其治下出现小军阀,出现敢于背叛他的人。
当然,一郡国县的另个两个主官的确是有权利阻止另外一个主官行使超出他的原本应该属于这个主官的职权,事后,上一级的官员会根据查证到的情报,评定那一方有责任。
这样的话,也可以避免,郡国县三主官,其中两个主官只是为了一己之私才联合起来,而不是为了公事阻遏另外一个主官行使他的职权。
金珏在益州所制定的这个规则,不知道为何,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已经逐渐从益州向周边地区开始扩展了开来。
别说是已经在暗中确定投效到金珏麾下的刘璋,就算是手中控制地盘变得越来越狭窄的刘表,也不得不在他仅有的两个郡内,实施这样的新政。
原因很简单,原本刘表最为信任的两个部下——张允和蔡瑁在最近几年的表现让他非常的失望。
张允,作为刘表的亲外甥,并没有历史记录当中,在军事方面,具备尚可的能力,最起码,在面对李恢,或者傅彤的时候,张允出兵全都是铩羽而归。
之前,傅彤公然对刘表的命令阳奉阴违,既不听调不听宣之后,刘表也曾经试图派兵将傅彤所控制的南阳郡南部的控制权夺回来。
为此,刘表曾经派张允率军攻打过南阳郡西部,与汉中郡相连的南乡县,企图切断南阳郡和汉中郡之间的通道,这样的命令,并不是已经表明刘表已经在猜忌傅彤是金珏派到荆州的奸细,而是因为,傅彤不听话之后,刘表心中极为担心,傅彤最终会倒向金珏一方。
通过南阳郡北部争夺战,傅彤不仅让曹军大失颜面,而且,还击退了很多次曹军大将夏侯惇的进攻,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曹操再如何表现的大度,傅彤转向曹操的可能性并不大,而投向金珏的可能性却反而变得更大了。
这是因为,在轻易夺取,并成功守住了益州通往荆州的两个重要出口——秭归县和巫县之后,金珏军在没有用全力的情况下,就已经打得荆州军满地找牙,这种形势下,聪明人肯定会选择实力更强的一方。
在外界看来,傅彤之所以现在还保持着对刘表既不听调,也不听宣的这种状态,仅仅是因为,金珏对外宣布,他自己并不会参与到争夺天下的大战当中,而是从大汉皇家学院里选拔刘姓候选人,各自分兵统兵平定天下,也就是说,傅彤是在等到时机,仅此而已。
而刘表之所以让张云率军‘偷袭’南乡县,而不是傅彤所把守的新野县,是因为,就算是刘表心里面也非常清楚,经过几年的建造,傅彤早就已经在新野县原有的城防体系上,增添了一道更加坚固的新的城墙,再加上傅彤自身所具备的如同铜墙铁壁一般的防守能力,派兵攻打新野县县城,根本就是在自取其辱。
只是刘表和张允都没有想到,刘表军张云部发动的这次偷袭,从一开始就是笑话。
傅彤早就已经派人将荆州境内所有军队渗透完毕了,但凡是有兵力调动,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再加上,傅彤对负责把守南乡县的南阳郡西部都尉娄青非常有信心,故而,他并没有援军去救援娄青,只是派人通知了娄青有关的军事情报。
结果就是,娄青在自己一方兵力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居然还选择在半道上提前设伏,半渡而击,最终取得了一场非常轻松写意的大胜。
《皇帝培养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