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大明的太监可不仅仅是呆在宫里,只能够贪污克扣宫里的用度,大明的太监是可以出宫的。而且是可以离京的,各地州府都有太监,还有军中也有太监监军。更为重要的是有东厂。
所以,这些太监是真的能够搜刮民脂民膏,而且利用东厂的势力,欺行霸市。
这些事情不是没有人知道,但是都被高拱给压了下来。
绝对是屁股决定脑袋。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徐阶是内阁首辅,高拱是内阁次辅的时候,高拱绝对会将此事闹大,狠狠地收拾这批太监。
但是,此事高拱坐在了内阁首辅的位置上,他想的只是他那些宏大的理想目标,隆庆帝能够不上朝,不理政,这简直是对他来说,是施展自己抱负最好的环境。所以,他对那些太监的事情,便睁只眼闭只眼。
严纳现在也彻底放飞自我了,他就是要做一个上善若水的老好人,安全地混到退休。所以更是视而不见。
马芳和张居正如今忙着一条鞭,脚后跟都打后脑勺,头发都白了几根,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件事情。
至于徐阶的那些老人,比如葛守礼,赵贞吉等人,都牢记着徐阶的话,如今尽量低调,给罗信和高拱造成冲突的机会。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机会,所以也都冷眼旁观。
而罗信,不是不知道这些事情,他的手下有着王翠翘,这些事情怎么会不知道?而且还有着刘守有,刘守有就找过罗信很多次,如今锦衣卫有些被东厂压制住了,这让刘守有心中很不爽,他抓到了很多东厂的实锤,指望着罗信站出来。但是,罗信却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而且如今高拱对他打压得厉害,正在寻找他的错误,这种会得罪隆庆帝,给高拱把柄的事儿,罗信想了想,最终还是规避了。他现在很忙,在忙着工部的改革。
周玉已经在工部上任了,两个人却一直没有找到在工部改革的突破口。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没钱,高拱根本不批钱。另一个是没人,大明的读书人都视工部的技术,或者是罗信口中的技术为奇技淫巧,没有人愿意钻研这些东西。
而这两方面无疑都是改革的基础。
没钱没人,你改革个屁啊!
所以,罗信和周玉这些日子每天都愁眉苦脸地在想办法。
如此,没有人管这些太监,初始还小心翼翼的太监,便渐渐地放大了胆子,开始将手伸进了朝廷。
从初始的贪墨,到后来公开的索要,越来越嚣张。
大明管钱的是那个部门?
户部啊!
所以,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户部。冯宝他们已经开始巧立名目,对户部公开索要银钱。
比方说,给皇帝,给贵妃,给太子做衣服等等为由,像户部索要数十万两白银。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户部尚书葛守礼能够同意吗?
这绝对不能!
不说葛守礼原本就是一个十分老派的人,心中十分看不起这些没卵子的货,就是他对高拱的忌惮,他也不敢同意。
一旦他将银子拨给了內帑,高拱就可以弹劾罢免他。
所以,他拒绝了。次数多了,逼得葛守礼没办法,都躲在家里装病了。
工部尚书林云同如今也十分头疼,他原本是督察院御使,机缘巧合和徐阶默契地搭配,得到徐阶的欣赏,最终给运作到工部尚书的位置。
他原本就是御使出身,清高自傲。如今却碰上了两件最让他心烦讨厌的事情。
一个便是罗信和周玉想要改革工部。想要提高工部那些工匠的待遇,这个待遇可不仅仅是俸禄的提升,还有官品的提升。
这种奇技淫巧是林云同最看不上的,怎么可能同意?
但是他夹在罗信和周玉的中间,想要反击真的很辛苦。而就在这个时候,他又遇到了那些贪婪的太监。
每年的皇宫都有修缮,今年也不例外。而那些太监如今贪婪之心已经暴涨,巧立名目,比如树木修缮屋脊,修补家具等等,明目张胆地扩大预算,甚至去工部看到库房内有什么自己喜欢的,值钱的,就以各种名目要走。
林云同原本就是一个火爆性子,又是御使出身,如何能忍,当即上书,将状告到了隆庆帝那里。上书中直言,宦官弄权,破坏朝纲。若不罢斥,臣请乞骸骨。
这就是要和隆庆帝摊牌,你在这么宠信太监,老子不伺候了。
在他想来,隆庆帝就算不罢斥那些太监,也会极力挽留他这样的老臣。但是却没有想到,隆庆帝竟然同意他致仕。高拱终于看不下去了,而且他也认为这是招揽林云同的最佳时机,所以极力保全,最终保住了林云同。
但是,这也暴露了内廷和外廷的矛盾,而且在这种矛盾的激化中,隆庆帝十分护着那些太监,基本上都是太监获得了胜利,不少的官员因为和太监的冲突,得到了被降职的结果。
太监也是在嘉靖帝朝被嘉靖帝压制狠了,如今和隆庆帝一起放飞自我了。人一旦膨胀了,就没有了忌惮,他们终于开始将手伸进了军政。
内阁。
落在坐在次辅的位置上,微微皱着眉头思索着工部的银钱和人员的问题,马芳,严纳和张居正也都坐在那里不语,高拱扫视了一眼众人,取出一道谕旨递给了罗信。罗信一看,隆庆帝要拍太监吕用,高相去五军营监军。
罗信心中就是一凛,然后将谕旨递给了严纳,等众人看完之后,高拱凝声道:
“大家有什么建议?罗大人,你先说说吧。”
罗信慢慢地说道:“这是兵部的事儿,一切听高大人做主。”
此时,罗信心中涌动着一股股怒火,这些太监真是太贪婪了。他们这是要恢复正德年间刘瑾等八虎的威势吗?
高拱望向了马芳道:“马大人,你是主管兵部,你有什么建议?”
马芳苦笑道:“军队向来有太监监军,所以陛下这道谕旨,没有什么不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