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随信附有翻拍的女兵照片。
黑白的照片,半身照,刘海,圆脸,一双大大的眼睛,明亮如星,透过历史的封尘,静静地注视在座的诸人。
大家的心情如杨志远昨天刚读来信的心情一样,有着无法抑制的心碎和感动。
部长说:“杨书记,我刚才真有些冒犯先辈,你说,你要我们宣传部门怎么做?”
杨志远说:“陈先生在我给写信之前,曾经给会通的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写过信,但都是查无可查。无名无姓,查找起来是有如大海捞针,我左思右想,还是觉得唯有动用媒体的影响力,发动群众,让群众提供线索,才有可能找到女兵的亲人,让女兵在今年的清明节之前回家。”
部长点头,说:“明白。”
杨志远说:“今天之所以另外将林晓培和常乐两位记者找来,就是希望你们以亲历者的角度,跟踪采访报道女兵回家的过程,让全市人民从此事里,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爱国主义教育。”
林晓培和常乐表情凝重,说保证完成任务。
杨志远走到窗前,看着窗外的香樟。说自从昨天我看到这封信以后,我一直辗转难眠,我的脑海似乎有一个声音穿越历史的时空在喊:妈妈,我想回家。
常乐心里一颤,说:“杨书记,明天的头版头条,就用这句话:妈妈,我想回家!”
杨志远点头,说:“好。”
当晚,会通电视台的头条新闻,不是书记市长出现会议的报道,而是这次特殊的寻人启事。如果说电视台的此条新闻对观众还没有多大的冲击力的话,那么当第二天一早,《会通日报》的头版用一个整版刊登了女兵的照片,素色的。照片的一旁,是杨志远连夜赶写的一首小诗:《妈妈,我想回家》
妈妈。
徐州的天空下雨了
野地里,到处都是不知名的小花
我好冷,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眼看到灿烂的春花
死,我不悔,也不怕。
可我就怕,我死了,我的灵魂找不到自己的家
妈妈
您忘了我啦?
怎么连姓名都不被人记下?
妈妈
您不要我啦?
为什么?六十多年了,您还不把我接回家
陪伴在我身边的还是这些不知名的小花
妈妈,我想回家
《会通日报》是党报,一份党报用整版在头版刊登一张照片和一首小诗,这在会通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会通的民众这天一早拿到报纸,开始并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还直纳闷,会通日报是不是搞错了,但一读完第二版首席记者常乐讲述照片的来龙去脉,会通的民众回过头来再读杨志远所写的那首小诗,一时有如电击,心里的震撼可想而知。
清明节临近,那天会通的天空很应景,老天好像也在为女兵而哭泣,纷纷扬扬,天空纷飞的都是老天的眼泪。会通的市民手拿报纸,踌躇走在纷飞的雨中,心里除了酸楚,还有自责,如果这个女兵真是我们会通走出去的儿女,六十多年了,为什么我们还不能将她的遗骸迎回故土,怎么就忍心让她的灵魂至今还在异乡漂泊,作为后人,是不是应该愧疚,我们的先人付出了这么多,为了后人的幸福,浴血沙场,把自己年轻的生命都牺牲了,可作为后人,却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连她一个小小的遗愿都不能实现,情以何堪。
杨志远的这首小诗写得简单直白,但感情真挚,配以记者常乐的通稿说明,一时感动了会通所有的民众。这天,高年纪的语文课上,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首小诗,讲述六十多年前一个与同学们一样有着花样年华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投奔战场,喋血沙场的感人故事。
正是十七八岁的年龄,正处在人生的分水岭,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再苦也不会苦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天生叛逆,打架斗殴逃课,通宵达旦地上网聊天打游戏,懵懵懂懂,何谈理想,何来目标?现在突然有这么一个跨越时空的同龄人如此鲜明地凸显在同学们的面前,平时在课堂上冷嘲热讽,怪话连篇,这一天都是沉默。特别是那些女孩子,本就多愁善感,一个个梨花带雨,伏在课桌上默默地抽泣。
课后,老师们都在感慨,不是孩子们不懂爱,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没有好好地去引导孩子们怎么去爱国爱家爱人,什么都在与时俱进,但教育却跟不上时代,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这些爱国主义教育,不是这个时代不需要,而是因为陈旧老套,不能让新时代的孩子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不能靠灌输,而是要引导,就该像《妈妈,我想回家》一样,于轻言细语中,去拨动孩子们心灵最温柔的部分。
一时间,一场自发的,声势浩大的寻找女兵亲人的活动在会通展开。林晓培带着电视台的摄像和《会通日报》的常乐则远赴徐州,与会通连线,共同查找女兵的线索,整个寻找的过程都被电视镜头和常乐的笔,声情并茂地记录了下来,在电视台和《会通日报》连续播出和刊载。
无名女兵的墓地被一五一十地拍摄了下来。孤零零的一座坟就卧在一丘菜地之中,哪里是什么坟,分明就是一个小土堆,没有墓碑,可以说什么都没有,如果没有人指点,谁会知道这里面埋葬的是一位会通的优秀女儿。
会通人见到此种镜头,更是寝食难安,电视台的热线电话被打爆,所有的会通人,表达的都是同一个心愿,不管这个无名女兵是会通哪里人,作为后人,我们会通人都有必要在清明节前将女兵的遗骸迎回来,让先人魂归故里。
对于此事在会通的影响,杨志远在一次全市干部电话视频大会上指出:一个民族不能缺少血性,当我们的先人义无反顾地迎着炮火而上,将生命永远定格在18岁这个如花的年龄之时,就是一个民族的光荣所在。血沃中原肥劲草,我们的民族自古就不缺少满腔热血,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我在伤感的同时,也有一丝欣慰,看到我们会通的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寻找女兵的身世,自发地捐款准备购买墓地,准备于清明节这天迎接女兵回家,作为会通的市委书记,我很是欣慰,因为从这些平常之举中,我看到了我们会通人民的善和良知,而这,就是我们会通的灵魂所在。良知,是民族血脉中的铁!良知,更是会通精神中的钙!
女兵的身份最终得以确认。家住会通市区、现年87岁的王茹芝老人,看到报纸后一眼就认出,女兵是她的同学刘梅梅。她说她和刘梅梅是同班同学,在她的印象中,刘梅梅是江中人,来自一个大户人家。根据王茹之老人提供的信息,宣传部从会通女子中学(现在的会通中学)的档案上发现了刘梅梅的名字。同时宣传部还从另一位健在的黄惠老人处得到证实,女兵就是她们的同学刘梅梅,刘梅梅当时高中还没有毕业,抗战的烽火一起,刘梅梅就和她的姐姐报名参军,同赴抗日前线。自此两姐们一去无影,杳无音信,黄惠老人直到看了报纸才知道,原来刘梅梅当兵三个月后就牺牲在台儿庄会战的战场。
第32章热泪盈眶(2)
确定女兵就是刘梅梅,并得知她来自江中县之后,杨志远指示方炜珉全力协查,江中公安部门的通力协查。最后终于查清刘梅梅为江中新兴乡刘村人。相关资料汇总,刘梅梅有一个哥哥,叫刘守珏,后来去了台湾,现已去世,没有留下后人。她姐姐与刘梅梅同赴抗日前线,下落不明。现在刘村年长者回忆,他们虽然已记不清刘家姐妹的面貌,但是却知道刘家有两个女孩子当年出去抗日后就没回来。他们还说,刘家当时是这一带很有钱的大地主,要不然也不会把两个女儿都送到会通去读书。
至于刘梅梅父母的坟墓,因为历史原因,已是不知所踪,找不到了。
民政局长向杨志远汇报所知道的情况,随即问:“杨书记,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自然将先烈遗骸与其父母安葬在一处之事,现在其父母的坟墓已经找不到了,又没有直系亲属,自然就有些棘手,不好处理。
杨志远稍一沉思,随即指示市民政局长:该政府做的事情就得由政府来做,刘梅梅先烈是抗击倭寇而牺牲的,按政策可以将烈士的遗骸安葬在会通市烈士陵园,有那么多会通的先烈和刘梅梅烈士相伴,我想她肯定不会再感到寂寞。有我们的后人去敬仰,我想她应该也会感到欣慰。
杨志远还着重指出,民政部门有必要成立一个机构,专门负责收集像刘梅梅先烈这种零星牺牲在各地的会通籍先烈资料,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来僻远山头,都在大兴土木,平坟平山,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先烈牺牲了,现在连坟都被平掉,灵魂无处安身。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该铭记的历史,我们作为后人不能忘记。杨志远说我看到有报道,某地进行开发,竟然将一处抗战烈士的乱坟推掉,烈士的遗骸随处可见。这个县的书记县长应该庆幸自己没有在会通,要不然,我杨志远会让他们死得很难看,这不是无知,而是无耻!中国之大,难道就没有一个可供烈士安息的地方。你为了自身的利益,竟然就敢去打扰先烈的亡灵!真要是逼不得已,即便他们是国军将士,也应该好好移灵不是,岂能将先烈的遗骸随便遗弃,寒心至极,党性何在!人性何在!古人尚且知道平人祖坟,罪不可赦,但看看现在那些人做的事情,禽兽不如。
杨志远说:“除了会通籍的先烈,其他非会通籍贯像刘梅梅烈士这种情况的先烈,我们会通都无条件接收先烈遗骸,给先烈的灵魂一个安身之地,这不是累赘,而是财富,比金钱更可贵。”
经过各方的精心准备,刘梅梅烈士的遗骸于清明节这一天回到会通,会通市委在烈士陵园举行了隆重的迎灵仪式。这一天的会通,可以说是万人空巷。
会通市委市政府委派常务副市长刘鑫平和宣传部部长带队,专程前往徐州迎接刘梅梅先烈的遗骸回家。
杨志远这天一早,就来到榆江机场,亲自迎接先烈的遗骸回家。
九点。从徐州观音机场飞来榆江的航班准点到达。杨志远登机,和刘鑫平、部长、吴彪一起,四位常委亲自将先烈的小型灵柩从飞机上抬了下来。灵柩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是否覆盖国旗这一点,常委们也有不同意见,不知道此举是否合适?这可以理解,毕竟根据调查,刘梅梅当时参加的是国民党的部队。杨志远则认为,国旗不是党旗,国旗代表的是什么,是一个国家,刘梅梅虽然参加的是国民党,但她是中国人,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子民,她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用国旗并不为过。既然没有明文规定,那就是可以为之。
常委们于是也就不再予以反对。
杨志远说:“我知道,事后,肯定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说我们会通如此大张旗鼓,实属小题大做。但我认为相对于其他,这件事值得我们会通倾力而为,在民族存亡的关头,是没有党派之争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一党之功绩,而是全民族同仇敌忾的结果。我们现在的经济是发展了,但我们现在恰恰缺失了一种精神,缺失了一种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精神,我就是要通过这件事,让我们会通的市民接受一种心灵的洗礼,这比空乏的说教更有力量。”
灵车一出会通高速收费站,就有市民自发组织的车队前来迎接先烈的灵魂回家,所有的车,都于车头系扎白花。路的两旁,一路鞭炮齐鸣。
杨志远望着路两旁络绎不绝的人流,看了身边的吴彪一眼:“这是什么?这就是民心。民心在,凝聚力就在,国家才会坚不可摧。”
会通市烈士陵园,这一天人山人海,知道会通市委市政府这一天在烈士陵园举行迎灵仪式,各个中学都应学生的要求组织学生来到了陵园迎灵,一并祭扫陵园里的烈士。放眼望去,整个陵园里有如花海,所有烈士的墓碑前都摆上了素白的鲜花。
宣传部长说:“虽然说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人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的英灵,但像今年这样会通人民几乎倾城而出的盛况,我在会通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
杨志远说:“这就是宣传的重要,弘扬爱国主义,正确的宣传和引导很重要,现在的年轻人,享乐思想严重,对青春肆意挥霍,都是年轻人的问题?我看未必,是我们的舆论导向有问题,现在的媒体,对明星的隐私津津乐道,热衷炒作,宣扬丑陋,明星也好媒体也罢,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媒体的责任感哪里去了?社会的正义感哪里去了?作为有责任的媒体,不能一味地去追求的现实利益,应该追求道义,弘扬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正确地去引导我们的下一代,什么是美丑,什么是理想,什么又是人生。一个民族的传承,不是一代人,也不是几代人,而是世世代代人。”
11点,会通的武警战士迈着整齐的步伐,将先烈的灵柩缓缓地放入墓穴,礼炮轰鸣,响彻会通的天空。这是一次迟到了六十多年的回归,一个在外游荡了六十余载的英灵,终于于今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终于可以安静地躺在家乡芳香的泥土里。
现场庄严肃穆,全场鸦雀无声,大家在杨志远的带领下,向刘梅梅烈士,也向所有躺在陵园里的先烈,三鞠躬。
杨志远在鞠躬的时候,心里在默默地说:刘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