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就十七世纪的军队而言,除特殊情况外,不存在后方补给的概念,所谓的战略运动,就是从一个富裕地区运动到另一个富裕地区进行抢劫,绕无可绕的情况下,两群土匪相遇,才会发生战斗。-..-有时军队连军费都不依赖国内提供,而是靠沿路征集获得,所以‘交’通线对于战略运动的影响不大,唯一的例外是有时可以割断部队同新兵补充地域的联系。在这样的战争中,并不提倡有目的的、持续的军队运动,也没有“兵贵神速”的说法,因为那显然不现实,这对欧洲的战略思想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由于对堡垒的围攻耗费时日,而军队又只能就地抢劫,因此城堡的战略作用无限放大。
就十七世纪的军队而言,除特殊情况外,不存在后方补给的概念,所谓的战略运动,就是从一个富裕地区运动到另一个富裕地区进行抢劫,绕无可绕的情况下,两群土匪相遇,才会发生战斗。有时军队连军费都不依赖国内提供,而是靠沿路征集获得,所以‘交’通线对于战略运动的影响不大,唯一的例外是有时可以割断部队同新兵补充地域的联系。在这样的战争中,并不提倡有目的的、持续的军队运动,也没有“兵贵神速”的说法,因为那显然不现实,这对欧洲的战略思想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由于对堡垒的围攻耗费时日,而军队又只能就地抢劫,因此城堡的战略作用无限放大。
在十六世纪后期到十七世纪初。一个强国的力量并不在于它的野战军,而在于成群的城堡;一个到处都有坚固筑垒城镇的国家,即使没有野战军也能够保持不败。欧洲的战争主要就是一系列周而复始的围城战。而深入敌国领土的战略进军,通常总是徒劳的。也只有在围城时。补给线的概念才有了实际意义。至少腓特烈二世就曾因为补给线受到攻击而不得不放弃某些战役。‘毛’莱斯围攻奥斯坦德时,他的军队可以从海上得到补给,不幸的是,守军同样从海路得到补给,结果这场围城战持续了两年之久。同理,除非发生围城战,否则不存在弹丅‘药’补给的概念,士兵与火炮的弹丅‘药’都是自己携带。而且携带量足够整场战争使用。因此历代军事研究者所提出的补给线这一概念,其实完全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五日行程制度”(军队与补给基地的距离不能超过5天,否则补给车队在往返过程中就会吃光运送的补给)也是补给线理论的产物。实际战争中经常发生连续10天以上的行军而且根本没有任何补给输送的情况。军队只有在短暂停留的情况下才会去寻找粮草,粮食到手后,整个军队立刻变成一个大的食品加工基地。而缓慢的行军速度,往往也是因为道路条件太差,而非要等补给车辆跟上。
另一方面,十七世纪军队的战略机动‘性’又受到河流走向的严重限制,因为补给品沿水路输送要(比陆上拖运容易得多,尤其是攻城所需的大炮和弹丅‘药’。几乎只能依靠水路运输。上吨的攻城大炮分解后至少要三十匹马拉,肯定会对行军队列带来巨大影响)矛盾的是,一个指挥官将补给筹集工作做得越好。他对水路的依赖‘性’就越大。‘毛’莱斯是水路运输的大师,当时的指挥官中没有人能象他那样善于利用水路,但也没有人象他那样离开了水路就难以作战。所以西班牙未能征服北尼德兰,是因为那里河川太多,而荷兰未能进军比利时,则是因为那里河川太少。当华仑斯坦和古斯塔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军队的抢劫已经彻底摧毁了欧洲的战争潜力,农业文明不能让几十万人再打上三十年了。为了摆脱困境,梯里尔着手一系列改革。重点是补给仓库体系。在此之前,也有很多人采用过补给仓库的方式供应战争。但都是作为辅助手段,梯里尔则决心彻底挖掘这一方式的潜力。
1、建立仓库补给体系
建立仓库补给体系。首先要准确地确定需要量,这需要在军队条例中明确规定粮草和其他补给品的数量,并把会算数的人才引进到军队中。其次,改变以前同供售商签订大量单项购买协议的办法,代之以签订标准合同。由陆军部给随军商人支付货款,保证他们税收、‘交’易和行动的安全,随军商人按合同将给养送至皇家兵站和部队营地。商人负责从武器到伙食供应和医疗的一切后勤工作,军队只进行监督,为此专‘门’成立了军需部。另外,梯里尔还发明了后勤辎重队,任务是在野战条件下随军行动,作为备有数日储备的移动仓库。这样一来,军队无论前往何地,都有辎重队携带短期补给,各个控制地区则在‘交’通点建立补给仓库,储存给养,军队不必再像强盗一样靠四处掠夺解决吃饭问题(草料因为太重太多,还不能列入补给物资)。虽然进步很大,但这个时期的仓库只是一种针对战争的临时措施,战争开始后采购物资,战争结束后物资就地卖掉,避免‘浪’费资金和人力。真正的战争后勤制度建立者,是梯里尔的儿子卢弗阿。卢弗阿建立了二种仓库体系。一种用于保障国土的防御,即在边境城镇和保垒为守军储备6个月的给养和二个月的草料,抗击敌人的围攻。另一种用来保障边境以外战事的需要。两种仓库都置于地方长官管辖之下。不过,在从仓库向军营运送给养方面,还是就地征用车辆和船,没有其他办法。总的来说,这些改革都是过往各种方法的加强而已。卢弗阿真正的改革是在分配制度方面。他把向士兵免费供应口粮当作一项原则规定下来,最大限度保证军队的稳定。(一般是每天两磅面包或者硬饼干,而蛋白质和酒水不在免费之列)当然,这并没有改变当时战争补给的‘性’质——取之于敌。改革只是保障了军队在停止状态的部分补给,而运动战中,以当时的科技水平,运输和仓库只能保障一成左右的补给(大约是食品供应的一半),打劫仍然是必须的。因此,这种为了单纯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战争本质上就是对各国居民的无差别抢劫,欧洲之后几百年的军事改革,一直力图解决这一问题。
综合起来,十七世纪的后勤有三条基本的原则,那时的指挥官们的战略就建立在这三条原则基础之上。
第一,为了解决给养,必须保持移动;
第二,在确定运动方向时,不必过多地考虑同后方基地保持联系的问题;
第三,沿河川行动,尽可能控制河川航线。作为一个陆军统帅需要了解的数据是:军队一天最多跑三十英里(连续行军一天最多十五英里);如果每天获得的热量在三千卡以下,士兵的战斗力会大大衰减;任何军队只要三天不吃东西就直接出局;行军队伍一般要占用十英里宽的正面,因为粮草队要从沿途的居民那里抢劫食物和草料。
2﹑全新的战争理念
拿破仑时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战争是政治家的工具,目的是在不‘花’钱的情况下获得政治优势,而在本国生产物资供应战争乃至举国参战的总体战这些概念,都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相违背的。
然而,拿破仑和他的人民军带来了全新的战争理念——击败敌国,而不是击败敌国的君主。拿破仑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围城战在战争中的地位。他认识到,后勤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保证战争所需要的那种合理的后勤模式,因此要改革的是战争本身,而不是后勤。
他的庞大军队(五倍于之前的欧洲君主)可以绕过路上的要塞而不必担心后背,(而不是像前人那样一个一个的攻克要塞)然后主力继续深入敌国腹地,在短时间内彻底消灭对方的战争能力。(可以反证的是进攻西班牙的战争,因为山岭众多无法绕过要塞,所以拿破仑的大军不断陷入挨饿的境地)因此,拿破仑最初没打算在补给上作任何改革(事实上早期他对补给根本不重视)。
按计划,法军分几路出发,士兵自己携带数天口粮,行军路线上各地补给仓库预先准备好十天份的饼干,草料就地收割。这样就不需要就地征集补给。然而这种空想的计划根本无法实行,仓库补给数量不足,征发的运输车辆一路逃亡,于是法军不得不采取唯一现实的做法——就地征集。为了尽量多的收集食物,法军队伍的正面宽达一百英里。法军对沿途居民的压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以至于在过去封建军队筹粮困难的地区,法国革命军不光自己吃得好,甚至还建立起了食物储备。(当然,还是保持了西方文化里基本的文明程度,先征收特别税然后再就地购买补给,或者给居民打白条,个别情况下才直接征集。)渡过这个难关后,在各个占领地建立了正规的补给基地。q--85629+dsuaahhh+2698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