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小说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之略伐天下 > 第13章 江畔无乐来寻衅

第13章 江畔无乐来寻衅(1 / 1)

夜深了,篝火已被熄灭,李略仰躺在地上,望着像汤匙一样悬在夜空中的北斗七星,心中若有所思--胡飚和他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前阵子却为了一个职位升降不服输,争强斗气,出征之前竟然扬言要背后捅刀……好在自己没和他计较,反而在关键时刻一箭出手相救,否则哪里能化解怨气?想来胸怀放宽一些,有时候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可惜战友已去啊。

到了深夜仍然有伤兵送回营地,火光连夜不熄。

随军文官登记姓名时,念到唐靖边的名字,李略这才找到了两个熟人,因为唐靖边还扶着一个。唐靖边见到认识的人也很激动,说话都不利索了,“咱们旅二百来号人,除了你们就没遇见其他活的!陈校尉上午就死了……”

三人聚在一起唏嘘感叹了一番,上午的望乡坪之役,羽林军确是要倒霉得多,被剑南军搞得损失最惨。

唐靖边扶着那人叫卫伯文,是关中人氏。别听这名儿秀气,其实长得五大三粗,肚子挺大,脑袋又大又圆,缠了一块破布看来是脑壳皮外伤,看起来十分滑稽。李略打量了他一番,觉得他应该没受重伤,便问:“你们怎么现在才被送回来?”

卫伯文道:“李火长不知道俺们追上去又干了一仗?上午俺们不是被南诏蛮子罗崇道的马兵给冲散了,我和阿靖瞧见陈校尉的旗,就跟着跑,后来陈校尉也被剁了,俺又跟着不知道哪部的兵跑到了东边。后来来了个天策军将领,说吐蕃人跑了,南诏军也逃得飞快,叫俺们活着的都跟上天策军马队朝北追;俺们跑过了黄袍岗,在羊角山的山谷里发现南诏军还有一大片人马在那儿等着,就隔着一条水沟。那会儿天都快黑了,可没歇着,又干了一仗!训眼的天策军!带俺们的武将不知道叫什么,不是他的兵就当牲口使唤,光顾着驱赶俺们冲前边送死……俺老卫要不是穿着一身铁皮,早被射得变刺猬球球了!”

明明是很艰难的经历,但听卫伯文说来确是莫名好笑,当听到“刺猬球球”时,唐靖边没忍住笑出声来,赶紧又拉下脸骂道:“卫大个老粗,话都不会说。”

卫伯文皮糙肉厚,根本不在乎别人骂他,他忽然神秘地左右瞧瞧,小声说道:“回来的时候听了个消息,说这仗还没完,皇甫大帅打得顺,想乘胜南进苍山,径直灭了南诏。幸好俺们受了伤,想来不是坏事,这下该不用再去了吧!个奈奈个球,从关中走到黔中,又要走路去苍山,这么折腾膘都掉完了!”

李略听到这里又想笑,不过笑得非常难看。疼痛让他哭丧着脸,一部分面部肌肉又像笑,表情真是怪异极了。他说道:“我倒没瞧出来你掉了膘。”

三人正聊着,忽然营地上有人大喊:“李旅帅,李旅帅!”李略还没回过神来,卫伯文提醒道:“是不是叫你?你不是干过整整一天的旅帅?”

这时那喊话的人又喊:“李略,羽林军李略!”

李略这才扶着棍子爬起来,答道:“末将在此。”

那边七八个牵着马的人循声走了过来,当前一员大将顿时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别说那仪态有异于底层将士,只看腰上的绸料花纹就知等级不低!那汉子三十来岁,腰粗臂圆,一张大方脸,被古铜色的皮肤覆盖,脸色黑里带红。那人手持一长枪,又听得旁人恭敬地称呼“冷将军”。

“天策军的冷天峰么?忠武将军!”

“你是...羽林军李略?”冷天峰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字正腔圆。

李略忙道:“回冷将军,末将正是羽林军李略。”

冷天峰赞许地点点头:“是你一箭射死了南诏大将罗崇道?”

李略努力控制住内心的激动,尽量表现出不卑不亢的态度:“是,末将听得有人喊罗崇道来了,就拉满弓射了一箭,好像射中了他的脖子。”

他虽然说得轻松,但乱军之中,远距离射一个活动的目标本就不易,还要命中脖子这种小范围目标,而且是一箭毙命!别人不懂,同是武将的冷天峰能不懂其难度有多高么?

“好!好!”冷天峰爽朗地大笑喝彩,气势十足,似乎要响彻群山。

冷天峰又笑道:“你们张果毅今日在皇甫大帅面前表功,在场如许多浴血奋战的将领,他只力荐其中二人之功;其中一人便是你。你虽是一个旅帅,但阵斩罗崇道当得此殊荣!那罗崇道可是号称南诏军第一猛将,名声在全西南都是响当当的,他一死,南诏军就像被夺了气。你可比俺们天策天弓营的家伙强多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南诏背离大唐对吐蕃蛮夷自称儿子,勾结外寇杀我大唐百姓,罗崇道等一干爪牙无不是帮凶,末将杀之心头痛快,更是分内之职!”李略不知道自己这么说话算不算得体,好在随机应变、却也能面对地位比他高很多的武将时对答如流,这要是一般的底层将士,倒不一定能不怯场而且言辞清楚。

“咦!”冷天峰的黑脸露出诧异之色,转瞬又大笑道:“好一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某最敬重明大义、忠勇兼有的好汉。他日凯旋班师回朝,定要请李旅帅开怀畅饮一番,不醉不归!”

李略忙道:“末将位低人微,冷将军礼贤下士,叫人受宠若惊。”

冷天峰道:“对了,今日羽林军张果毅在大帅前面提起你,大帅军之主将,代天子征战。算得上金口玉言,曰‘宜授致果校尉’,这可是‘正七品’官!你好好干,回朝之后定有恩赏。”

“多谢张果毅、冷将军在大帅前面美言。”

冷天峰点点头,说道:“本将言尽于此,还有别事,你我另择时日再叙,你等好生养伤。”

李略忙抱拳执礼目送,唐靖边等人也赶紧拜别。

一行人牵着马走后,卫伯文高兴道:“这下好了,李火长要发财!皇帝要赏,可不比拿钱下来一大群人....分....”不等他说完,不过看李略的目光已有所不同。

李略大方地说道:“若是真赏了钱,兄弟们见者有份,更要照顾那些本部阵亡兄弟的家人......何况今日老卫你和阿靖阵前杀敌立的功不比我少,只不过没让上头看到罢了。”

次日,营中一众伤兵坐民夫的牛车到了融天岭西南方的一个名叫出云镇的节镇。军中伤兵大概有四五十人,路上不断有人死掉,只能挖个坑草草掩埋了事。伤患大多只能依靠民夫照料,军中只有一个号称军医的人,挂了个不入流的文书郎官职,平素可能就干些抄写的工作,战时摇身一变成了医治伤兵的军医。不管医术如何,那么多人他根本瞧不过来。

镇算是唐朝边疆县一级的军事据点,一般有镇将和军队守备。但李略来到出云镇,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是一个镇?

黄土大路上立着一块牌坊,上面写着出云镇三个字,这大概是此地最有人类文明痕迹的建筑。牌坊后面,残破坍塌的土墙已经有了风化的迹象,到处都是窟窿,所以简陋的城门只是摆设,更不见有站哨的士卒。远远看去,城里有许多低矮破败的房子,有的是茅屋,大概和窝棚差不多的建筑;说是镇所,看样子和一个村子也没多大区别。

进得镇所,沿途所见,尽是老弱妇人,青壮男丁几乎未见,还有衣衫褴褛的残疾老头上来乞讨。

出来交接公文的人是一个胖子,自称是镇将,叫武柏,但没看出来有半点武将的样子。武柏被迫将伤兵分散安置在各处民宅之中,并强行下令每一处伤兵由周围十户人家轮流供给食物、送人照料生活。

李略当然和唐、卫二人住一起,其它伤兵也各自与认识的人抱团。

安顿下来后才知,李略等人觉得这里像一个村子一点都没错,除了出云镇这个名号,这里还有一个别名叫“遗孀村”。因为出云镇几乎只有几种人:老弱病残、寡妇。

黔中道下辖诸州县长期负责抵挡来自南诏、吐蕃的袭扰,向来是西南边陲的第一道人力屏障。此地战争频发,死伤极多。一些镇兵死了或残了,依靠军饷生存的家眷便失去了生活来源,黔中道府也无力继续供养;于是那些人就会被强行迁出军事据点,另划一个地方和一些土地给他们自谋活路。出云镇就是这样的地方之一。

贫瘠的耕地、落后的经济,灾荒、盗匪、兵祸横行,迁来的人大多又没有强壮劳动力,人们活得相当艰难。饶是如此,州县军府仍然不放过机会将一些负担转嫁到这些苦难的人身上,养伤兵就是负担之一,军府连一颗粮食都没调过来。

李略住的地方旁边有一处茅草棚危房,里面住着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眼睛瞎了瘦得皮包骨头,全靠镇民施舍吊着一口气。没来多久就听说她的事,丈夫和三个儿子陆续死在战场上,女儿被南诏人寇边时捉进草堆里凌辱至死,而今全家就剩这么一个半身入土的老妇人。

活着,原来也是如许痛苦。李略等每天都听到那老妇的干嚎。

卫伯文看不得这等惨事,常常把自己的口粮省下一部分给瞎老妇。唐靖边这厮却偶尔牢骚骂骂咧咧:“活着作甚,眼睛一闭啥事都没了,还活着有啥意思!”

不过这厮就是嘴贱,李略认识他这么久就没听到过一句好听的;但唐靖边话说得难听,也会丢下半张饼什么的。李略以为,一个人的好歹不必听他说什么、却要看他做什么。

在没有接到上峰军令,李略他们只能待在出云镇伤兵营,三人朝夕相处,关系比在长安时更好。

这天晚上,三人同榻,唐靖边好像睡不着:“那天天策军姓冷的将领专程到军营嘉奖略哥,说‘宜授致果校尉’正七品官;羽林军兴庆宫殿前果毅都尉张淳德好似也很欣赏略哥,两番替你说话了,他又掌兴庆宫殿前司羽林诸军兵权,看样子略哥真会直升郎将,从五品官。略哥凭借阵斩罗崇道的奇功,虽说也能服众,但升得太快便容易根基不稳,将来一个郎将率领千人,就靠俺们兄弟二人帮扶恐怕不够。

我有个想法,出云镇这帮伤兵四五十人,伤好能恢复战力的也应该有二三十,这些人被打乱了部属兵不识将,没地方依附;略哥何不趁机让他们附军麾下?以后任命安插为基层军官利于掌控部队。不过最大的问题是略哥你现在只有武童生功名,没有武举人功名啊。不然有功名在身,将军之位也是可以搏一搏的。”

李略听得频频点头:“老唐你言之有理,这几年在长安没白待,果然是开了眼界啊,此番话很是中肯。”

卫伯文又道:“咱们从高平过来,这一众伤兵当时都在一个营地,那冷将军当晚嗓门大,说你一箭射死罗崇道、大帅亲口嘉奖的事恐怕全营都听到了。伤兵们虽不认识咱们,但略哥只凭这份威信,便可以收服人心。”

李略想了想道:“那万花谷出身的文书郎兼军医文瀚那里有将士名单,而今不在文瀚手里就一定在镇将手里,咱们先做两件事,第一拿到军籍名单,第二获得镇将的支持。”【注1】

三人商量好了,说干就干,当下就分头行事。卫伯文去找文瀚,唐靖边扶李略去拜访镇将武柏。

在去找武柏的路上,李略又琢磨了下自己是武童生的事情:当年他拜唐傲侠为师...

李略由一名内堡的弟子领着头一次进入唐家堡内堡的门,内堡的庄园矗立在一片膏腴田地之中,占地颇广,两三百亩。他和那名弟子下了官道,转上田间的路。路没官道宽,但也不窄,能容下两辆辎车并行。

路的两边种植有树,多为榆、桑。渐入深秋,黄叶飘落,混入泥土里,马蹄踩上去,软绵绵的。透过树与树之间的缝隙,可见两边田野,麦苗绿油油的,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土路、黄叶、绿田,凉风拂面,四野悄然,给人一种虽清冷但却温馨的感觉。田间的土路不是正对着庄园的,而是在庄园的偏南一点,然后北拐,连接到正门的位置。因按习俗,庄园的门多是向南开的。

门外有几个褐衣汉子袖手站立,看见李略和那弟子过来,其中一个迎接上来。

李略在这段道上来往很多次了,每次经过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远望一下内堡。如今来到近前,看得更加清楚。

内堡庄园南面有两个门,一个是正门,硬山式的门楼,铁灰色的瓦当。

那名弟子与迎上来的那褐衣汉子说话:“这位是力堂密房傲侠执事新收的弟子。”旋即回头对李略挥了挥手手:“过来!令牌拿出来。”

李略闻言过来,将令牌递于那门人。

正门的边儿上还有个小门,李略随是新人,但是密房执事亲自收得徒弟,肯定不能走这个门了,看门的那汉子行了个礼,拘谨地说道:“二位请随俺来。”

话说回来,既为唐家内堡族人,为何穿着寒酸,并充任看门的贱役呢?

田庄本大多都是聚族而居的,除了奴婢、徒附、宾客外,在庄园中居住的人更多的是“族人”。但正如嫡、庶有别,又正如唐家内堡和外堡唐姓的族人的关系,名为同宗同族,实有远近亲疏之分。在内堡也是这样,内堡的庶出和内堡嫡系近一点的,地位就高一点;远一点的,地位就低一点。

很多内堡贫困的“族人”,说起来是同族,事实上的地位与仆从、徒附差不多,租种“家长”的土地,每年通常都要上交一半的收成作为地租。农闲时,还要为“家长”修缮房屋、整治沟渠,乃至充当护院。眼前这个内堡的族人,显然是关系比较远,地位比较低的。

李略跟着这人步入门中。

大门的两侧有回廊,进去第一进院子,左侧是马厩、车房,右侧是依墙而建的土屋。这时门人帮一弟子将两匹马牵入马厩,李略趁这空当儿,打量右边的土屋。

土屋很简陋。秋天凉了,有的用黄土、木头等物把窗户堵住,可以想象,等到晚上的时候,一点光源都没有,屋内必漆黑如墨。这些土屋应是给奴婢、徒附、宾客们住的。

右边的墙角,就在土屋群的边儿上,立了一座望楼。李略在路上的时候就能看到,高过门楼,这是用来警戒盗贼的。

内堡力堂的庄园分为两个部分。左侧是研究和制造器械的场所,右侧是长老、执事办公以及力堂弟子住宿庭院。庭院和黑山谷的一样,也是三进式的,但面积远比黑山谷那边的大。

将马放好,走入第二进。

二门两边是相对的两座三层角楼,其第二层分别与二门的门楼相通。角楼,也是用来了望、备盗的,在它们的四壁上都有长方形的了望窗。既可远望,也可从中射箭、开弩。可以看得出来,力堂不愧是唐家内堡研究机关器械的地方,若有盗贼来犯,就算正门挡不住,还有二门可以抵挡。

第二进院子里庐舍相连,最中间是栋四层楼房,高有三四丈,每一层的外边亦皆有凉台。这栋楼房,是力堂中最为高大的建筑。

和李略他们在黑山谷庄园不同的是,黑山谷楼阁的外边是一个亭园,种有竹子、花卉,而内堡力堂的楼阁边儿上种的则是大桑树,十几棵,要是在夏天,必十分阴凉。不过,李略能够猜到,力堂之所以种植这些桑树,绝不会是为了夏天好乘凉,而应该是和桑树的“经济价值”有关。桑叶可以养蚕,桑椹也可以吃,——青黄不接时,穷人多就是靠此物与榆钱果腹苟活的。

以内堡的富足,却还在院中、包括来的路上尽数种植此两类树木,李略心道:“内堡的管家真是个精打细算的人。”

楼前有个大堂,是力堂会客的地方。

带路的那人把他们领入堂中,说道:“请君稍候,俺这就去寻大师兄来。”出门时,碰见了个力堂婢女,这人吩咐说道,“来了新师兄,快上汤水。”

没有等太久,在婢女奉上温汤后,不多时,一个男子在随班弟子的随侍下,来到堂中。

李略打眼观看,见此人二十来岁,身材高挑健硕,一袭劲装,上有纹绣,甚是华丽。他对李略行礼说道:“在下高翎,君名可唤李略?。”

李略站起还礼,说道:“在下李略,见过高君。这是‘六礼束修’。”

高翎接过束修:“我是力堂大师兄。今日奉师尊之名,来接待李师弟。师弟可要在力堂走走?”

“恭敬不如从命!那就劳烦大师兄了。”

“师弟请随吾来。”

高翎转身,径往堂外走去,李略跟上。在进大堂前,他们都脱了鞋子,在门口将鞋子穿上。高翎大步流星,穿过中院,走过三门,领着李略进入后院。

较之前边,后院有些脏乱。右侧是猪圈、牛栏、鸡埘,紧挨着是厕所。

中部是厨房,厨房门开着,两个三四十岁的大婢正在里边忙活。李略瞥见里边有灶、釜、案等设施、厨具,并见壁上挂的有肉。厨房不远处是一眼水井,井上有盖。

高翎带着他,顺着门边的石子路,来到左边。

左边前头是片空阔的场地,细沙铺地,立有箭靶,一边摆放着五六个兰锜。

兰锜,即兵器架的统称。“兰”置刀剑,“绮”为弩架。兰锜和后世那种常见的兵器架子不同,它不是敞开似平放的,而是竖直的。

就拿眼前这个来说,下为方形底座,其上为一个菱形木柱,木柱上边承托方形的木板,木板竖立,分为五层,每一层上边都有托钩,总共十个。兵器就放在托钩上。如果是放置刀、剑的话,两个托钩上放一个。

其中一个兰锜上放了五柄横刀,另外一个兰锜上挂了两支弩。

高翎指着兰锜,说道:“刀皆力堂打造,百炼钢刀,朝廷制式订货。弩亦是力堂所制,俱为佳品.....”接着他从架子上拿了一柄横刀递于李略,复又自己拿了一把。

“师弟,你可看好了,今日师父吩咐我对你演武。我只演练一遍。”高翎拔出横刀。

“大师兄请!”

只见高翎舞刀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李略看得入迷了,就在这时高翎收刀:“可看明白?”

“.......”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拿着!师父吩咐让我把这个给你。”高翎将一本秘籍递于李略。

“谢过师父!谢过大师兄。”李略接了秘籍。

“七日后,师父会来找你。我有事先撤了,你好生在力堂待着,不要去别的堂口。”

“诺。”

高翎走后,李略欢喜得跳起来,师父吩咐的?!那他留下的一定就是武功秘籍了,旋即在这力堂练武场边缘的台阶上无比虔诚地坐下研究这本武功秘籍。

书很薄,只有十几页,封面上写着《黄氏刀法》四个字,李略有些失望,翻了几页,发现刀法很简单,就这么左一刀,右一刀,上一刀、下一刀,前一刀、后一刀,斜一刀、直一刀......一共三十六刀,非常简单,他看两遍就记住了。

李略挠挠头,有点怀疑这刀法,前几日欧冶子别院练武场上那个唐氏子弟的刀法比这个要复杂多了,难道因为简洁才实用吗?李略又想起唐傲侠敲自己脑袋,就这么简简单单敲过来,自己就是躲不过,忽然反应过来,刀势快,所以才简单?还有为什么叫《黄氏刀法》而不是《唐氏刀法》?

想通这一点,李略心中又兴奋起来,翻到最后一页,只见上面写着几句话:‘此刀法五岁至十岁可练,每日击树三千至五千,辅以筑基,十八岁以三十斤刀击树千回,三炷香完则刀法练成。’

李略不由一咋舌,挥三十斤重的刀砍树一千下,还要限时三炷香砍完,这是什么概念?不可思议的臂力,空手挥一千次都嫌手酸,更不用说拿三十斤重的刀。

这怎么可能办到?这时,李略留意到了中间四个字‘辅以筑基’,恐怕这四个字才是关键。

那什么叫筑基?吃药还是打坐练内功?他将书前前后后翻遍,连夹缝里也找了,一个字也没有,恐怕这是祖传秘技,不会写在纸上。

李略心中很是失望,没有筑基的方法,将来怎么可能挥三十斤刀砍树千下,只能像那些护院一样,把刀法练得很熟练。当晚枕着手躺下,经过在练武场教头说的话已经有些明白,学武功必须要从小开始训练,进行筑基,长大以后,力量和速度才会异于常人,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像唐傲天门主和长老他们,或者本朝名将秦琼,程咬金;他们的父亲不是门派首领或者军中大将,只有他们才懂得如何培养儿子,从小用特殊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筋骨改造,估计筑基就是这个意思。

而那些士兵则是普通农民,成年以后才加入府兵,而那时他们已经无法筑基,所以他们只能练习刀法熟练,永远成不了大将。就算是江湖中的各门派弟子也有亲疏远近三六九等之分

所谓的武功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刀法,而是在于使用刀法的人,打个比方,本朝名将程咬金的斧头只有三招半,谁都学得会,江湖传闻说程咬金还训练了一百个小程咬金。

可为什么这一百个小程咬金取代不了真正的程咬金,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程咬金的力量,没有他速度,没有他从小练成的意志。

李略叹了口气,虽已经明白,师父什么时候帮他筑基?而且每个师父筑基又会不同,就像秦琼的老爹和程咬金老爹用的办法肯定不同,所以程咬金才打不过秦琼。

...........

【注1】大唐开元二十三年,万花谷主东方宇轩游历四方,恍惚间误入秦岭青岩,叹西部山间竟有如此仙处,于是招纳贤士在此居隐,并命之为“万花谷“。

万花谷可以说东方宇轩一人建立的门派,他凭借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笼络天下奇人异士,一时间,万花谷成为大唐时期思想最超前、气氛最自由的地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花谷以其兼容并包的宽容态度,成为各种思想各种特长人才的圣地。东方宇轩琴棋书画无一不晓无所不精,建立万花谷后,常常邀请社会名流以及武林高手到谷中下棋品茗,饮酒弹琴。久而久之,万花谷竟成为江湖上第一风雅之地,许多厌倦了武林生活、官场险恶的名士们纷纷选择到万花谷隐居。万花谷之名盛,几乎可以和当时的长歌门相提并论。但是万花谷又与长歌门有所不同,长歌门是骚人墨客聚集之所,讲究的是诗词歌赋,吟诗作对等风雅之事,而万花谷则可以说是三教九流聚集之地,各种奇人异士都可以在万花谷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

但是既然踏入江湖,就很难做到不问世事。江湖上很快传出万花谷主东方宇轩其实是侠客岛方家的人,因为某种原因来到中原,一时间侠客岛这个名字又在武林引起一阵新的骚动。

据说《万花秘笈》共分为《总纲》、《武经》、《棋经》、《书经》、《医经》、《琴经》和《杂经》七部分。这是隐居在万花谷的能人异士们耗十年之功呕血完成,内容博大、所蕴精深,其中《武经》与《医经》是武林人士最为关注的。

万花谷医术之神奇是众所周知的,人在江湖行走,难免有各种伤病,据说《医经》所含医术有起死回生之效,而且更关键的是,万花谷的医术是五毒毒术之克星,受够了五毒之苦的武林人士更是恨不得早日拿到《医经》。

但是最让大家关注的还是《万花秘笈》中的《武经》,原本倒也不打紧,但是据有人从隐元会高价收购的消息,说他把一部分方家的武功心得写到了《万花秘笈》之中,一下子勾起大家当年的回忆。一时间,万花谷成为了武林的焦点。

(本章完)

最新小说: 公主万福 催昭嫁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 霓裳铁衣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三国美色 我的女友是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