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省外业务,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免费跑很多地方。Www..Com
叶明去得最多的城市,是北京。北京四通八达,交通相对方便,是叶明在北方出差时最好的中转地,因此一年里他总要去好几次。
北京,是国人心中的一个圣殿。初次去北京的人,不免有一种朝圣的心理。当然,北京给每个人的感受和印象,都不仅相同。在叶明看来,大套,或者说大气,是北京最明显的特征。
宽大的马路,高大的建筑,无不体现出一种大套;甚至有些街边小吃店的面条,也大套到只卖半斤一碗:“咱从来没有二两一碗的面条!”通过故宫到**广场的下人行道,仿佛穿越了时间隧道,瞬间从历史穿来到了现实,更是大套得让人心潮起伏。勾画北京城最主要的笔法,是直线;几乎所有的街道,都是宽阔笔直的,同样体现出一种大套。有一次,叶明打算向一个小青年问路,话还没有说完,那小青年十分不耐烦地嚷道:“甭问我,甭问我!”这就是京城人的大套;执勤的老大妈,开出租车的司机,旅店里的服务员,那居高临下的目光以及说话时慢条斯理的语气,谈论国事时直呼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以及所表现出的“万事通”,无不透露出一种大套。//百度搜索看最新章节//作为首都,北京可谓是霸气十足。作为官员,去了北京才知道自己的官小;作为小小百姓,去了北京才知道什么是大气,才知道自己渺小到了什么程度。
在北京,令叶明最伤脑筋的是住宿。最好的住宿点,莫过位于贡院的省政府办事处。这里有乡音,饭菜虽然已经是变了味的“川味”,但基本上还过得去,而且价格低廉;最重要的是,这个地方离火车站和当时的地标建筑“国际饭店”很近,所处的位置交通方便而且非常好找,不至于让人迷失了方向。第一次来到这里,叶明就看上了这个地方;住进去,似乎有一种归宿感。但是,在京的政府办事处,主要任务是接待政府机构进京的人员,对企业出差人员可弃之不顾。
接待室的墙上,有一张醒目的表,上面挂着的牌子,表明床位登记情况。叶明一进接待室,首先就盯着这张表。
“阿姨,有空床,给一间嘛。”
“哪有空床!你还是早点儿到别的地方去吧。”
“那表上不是挂着好几张牌吗?住地下室也行。”
“地下室也没有了。都是别人预订了的。”
“我等,等到有人退房就是了。”
叶明退到靠墙的座位上,拿出一本书读起来,一幅耐心十足、不住进这里不摆休的架势。
每天出入北京的四川人,总有三五万人,而省政府办事处,只有八百个床位。通常情况下,政府机关进京的人员,都会通过电话预订床位,而企业出差人员在这里只能住地下室,并且也不一定有床位。
在叶明的感觉中,这个办事处好像就是自己在北京的家,如果能够住进去,心情也会不一样。因此,他不肯轻易离去,而是执着地等待,直到有人退房时为止。多几次,接待室的服务员已经认识叶明了。有时见叶明等得太晚,服务有些于心不忍,只好给他安排一下地下室的床位。
地下室是大铺,几十人住在一起,空气混浊,而且吵闹。可是,经过奔波劳累后,叶明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晚上反而睡得很香。
北京的名胜古迹,当然是世界一流的,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无不体现出古人的大套,同时也使北京显得格外地厚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北京,仍不失其古朴的风格。我们甚至可以说,北京的每一幢建筑,北京的每一个街名,甚至北京的空气,北京的每一粒尘埃,北京的每一滴水,都饱含历史的元素,都是文化的积淀。
不论到什么样的地方,叶明最爱逛的不是名胜古迹,而是书店。世间所有的风景,都不过如此,都不是各自想象中的模样,都不会在短时间里消亡。而在他开始学写东西的时候,书也是奇缺商品,一见了书他就买,也不管是否用得着,他的积蓄就全花在买书上了。特别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他非买不可。书买了不少,但不少书他从来都没有读过。毕竟是首都,北京的书店,也特别地大套。
社会在进步。书越来越多,让人看得眼花,也买不过来了。他不知道世界上哪来如此多的书,而写书的人又何其多。在这书的海洋中,有多少书人们从不知晓其名,更不用说读了。有多少心血和智慧,淹没在了这书的海洋中而不为人知。这隐隐地打击了叶明的自尊和对文学的热情。“我算什么?我能否写成一本书,又算得了什么?世界照样存在,毫不逊色。”他在书的海洋中迷失了,同时又使他宽慰: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书,何必为自己的小说的命运悲伤呢?
走南撞北,见识多了,心也就不那么死了。时间也是抚慰心灵的良药。叶明的心绪渐渐平静了,不再认为自己的书有那么重要了。
&^^%#罪恶中突围201_二百零一、心中的圣殿(2)更新完毕!